English

播洒文明的“第二起居室”

──上海图书馆新馆巡礼
2001-02-15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赵兰英 本报记者 余传诗 我有话说

“散布知识,散布生命。”4年前,病中的巴金没有惊动他人,“悄悄”地参观了新建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并且题下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今天,踏着高高石阶,迈进这一知识的殿堂,在感受明亮雅致的借阅环境时,更体会上海图书馆新馆的新意。

收收藏藏,借借还还。从旧时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在人们心目中,图书馆始终是一座凝固的文化场所。然而,当1996年12月雄伟的上海图书馆新馆迎来第一批读者起,这一认识就被不断改写着。阅览收藏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展示欣赏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今天的图书馆正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流动的播洒文明的“第二起居室”。

这里正成为各种重要国际会议和演讲的重要场所。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这里作“德国和中国——迈向共同未来”的演讲报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这里与上海市民座谈。金庸、余秋雨等人曾在这里作“世纪论坛——新世纪学术文化与人生思考”的演讲。已举办700多场讲座的讲座中心,周围团聚着一批上海著名理论人才。他们紧追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以讲座形式解答人们心中的难点和疑点。位于西侧的新馆展厅,也正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展示馆。“澳门回归展”、“我心中的父亲——邓林作品展”、“巴金著作版本展”、“穆青摄影展”、“关山月作品展”等重要展览,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作为“第二起居室”,人们还希望从图书馆获得各种信息。上海图书馆新馆人文信息和各种科技自然信息都很完备。新馆正成为各级领导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研究的参谋机构。《上海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研究》、《上海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许多研究报告的形成,上海图书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已经动工建设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河工程项目,其《建设纲要》和《可行性论证》,也都是上海图书馆做的。

上海图书馆率先打破一张图书证只能在一家图书馆阅览和借书的传统方式,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情报中心、第二军医大学等30多家高校和科研部门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活动。只要读者有任何一张上述图书馆的借阅证,便可随意在任何一家图书馆借阅。上海图书馆还有一支流动的“汽车图书馆”,经常送书至大众有限公司、闵行黄渡镇、杨浦区延吉小区、海军某部、长宁区实验小学等基层单位。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上海图书馆联合全市公益图书馆正在实施的开创性工作。1999年,他们首次开展图书采购协调工作。原来,同样一本书,这家要买,那家也要买,有限的购书资金在重复中被浪费了。如今协调购书,还是这点钱却购回更多品种的书。集中编目,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利用上海图书馆和交通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发的广播式查询系统,读者只需输入一次查询条件,就可获得不同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将上海图书馆建成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设想,也正在成为事实。今后,上海各区县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都将成为上海图书馆分馆。随着上海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读者把图书馆搬回家的梦想也已不遥远。

上海图书馆新馆今天不仅做到了天天开放,而且每天开馆12小时。全馆30多个阅览室,基本实现了开架阅览。在新馆还出现了这样一个新的岗位:参考馆员。走进西文书刊、近代文献等阅览室,便可看到佩有胸卡的参考馆员,正在细心地帮助读者寻找有关资料。参考馆员这一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回答读者所提出的关于学术方面的问题,帮助读者寻找有关书籍和资料,对读者起“知识导航”作用。(本报上海2月14日电)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